Friday, 3 October 2008

法譬如水2心得 Feeling as watching "The Dharma as Water 2"

法譬如水1说的是因缘果报的运作,以及如何修行才能脱离三恶道,进入天人道和行菩萨道。累生累世种下的三障(烦恼、业、报)只有发露忏悔才能消灭。

法譬如水2说要成正果,必须发七种心:忏悔心、恐怖心、厌离心、发菩提心、怨亲平等心、念报佛心、观罪性空心。

我们要常常有忏悔心,在惭愧中去体会人间无常。我们要起恐怖的感觉,我们如果不能害怕,不能起恐怖,就是过着那种很空洞,不想精进的日子。慚愧心就是,悔悟心、向道心。恐怖心就是,警惕心、无常心。慚愧心由恐怖堕落恶道而发。恐怖心由慚愧做错事情而生。两者是一体两面的。

如果能够起恐怖,六道轮回如此可怕,在凡夫地起心动念,是这么容易错误迷失,所以我们应该要好好厌离。因为这是一个无常的,尤其是造罪,陷阱偏重的地方,所以我们要赶紧厌离。

厌离心起,未觉醒者会嫉恶世间,觉醒者将发菩提心,入菩萨道。佛陀教导我们,要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开始,我们就要当乐,就是说我们应当从佛身起欢喜心。这个“乐”字就是欢喜。我们看到了佛身,就要很欢喜。

我们要当菩萨,一定要有四心、六度,好好度我们向前行。接下来三十七种规矩和生活方法,就是来帮助、辅助我们。内修四无量心,外行六度波罗蜜,以三十七助道品,坚固四心坚定六度,为菩萨成就佛道之法。

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。

只要对人群有帮助,这都叫做布施,这都叫做爱。这都需要长久的时间累积,离不开这种大爱无私的布施。持戒就是止恶防非,恶的境界现前,能有所警觉,犯错能即时忏悔。持戒若没有这分耐力,忍力,其实持戒也难。所以佛陀教我们要守住规戒,能忍得外面种种的欲念诱引。以忍辱之力,作持戒的坚实后盾,才能恒久地戒行清净。尽管我们再怎么累,怎么辛苦,我们还是坚持,这样在精进的道业才不间断。所以忍力的后面,一定是再精进,不能只是固步自封,以为这样就好了。学佛不只是执着在有形象的禅。其实禅无处不在。禅定的意思,就是要我们正念,要时时将我们的心,固定在正确的方向。

说起来它是无形的,但是智慧使我们的人生,是成是败就在这一念。智慧现前时,我们的人生决不会走错路,不知不会走错路,学佛的道路,康庄大道,就能很平坦地让我们走。假使智慧沉落,无明浮现时,那就很危险的坎坷人生。

前面五项就是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,这就是身行。但是坚持智慧,静寂清澄,志玄虚漠,就是守住了志玄虚漠,守之不动,这种坚定而去付出,这就是智慧了。以布施开阔心胸,以持戒护道修行,以忍辱坚定意志,以精进步布增上,以禅定持守正念,以智慧明心见性。圆融六度,方能成就佛道。

四无量心:慈悲喜舍。大慈无悔、大悲无怨、大喜无忧、大舍无求。

大慈无悔就是以坚定的毅力,让人人犹得幸福,既使再辛苦也不后悔。大悲无怨就是以坚定的意志,为人人拔除痛苦,即使再辛苦也无怨尤。大喜无忧就是以甘愿欢喜的心,为人人付出,即使再辛苦也不忧虑。大舍无求就是以三轮体空之心,看待一切,即使再辛苦也不多求。

三十七助道品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。

四念处是引导人集中之心念,熄灭妄想的四种方法,亦即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。

学佛要透彻生命真谛,了悟身是不净物,应从身载道而不障道,为善为恶存乎一念心。烦恼多由感受而生,苦受、乐受都是苦,若能观受是苦,转以知足、感恩、善解、包容,四法对治,就能转苦为乐。人心念头迁变无常,不应为变动的外相起烦恼,了悟观心无常,就能立下深弘誓愿,为众生甘愿付出。世间物质,缘聚而生,缘散则灭,若能透彻万法无我,就能将心念,安住于道法中。

四正勤是已生恶令断、未生恶令不生、已生善令增长、未生善令速生。

恶的方面我们要很谨慎,不要让它生起。善的方面我们要很努力,赶快令其成就。这就是四正勤简单的解释,也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做得到,而且要提高警觉的。

四如意足亦称四神足,足为所依之义,如意为所愿皆随,谓所修之法如愿满足:欲如意足、念如意足、进如意足、慧如意足。

时时发心立愿,努力精进向前,欢喜自在付出,即是欲如意足。发心立愿,心常住真理中,念念清净无烦恼,既是念如意足。方面正确,勇往精进向前,不懈怠,不间断,就能撤见光明真理,即是精进如意足。人人本具清净本性,若能启发智慧,就能离开杂念妄想,即是慧如意足。

五根: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。五力:信力、精进力、念力、定力、慧力。

修道者依次五根,则道心不失。五根坚固则五力增长,能除一切障。根与力不能分开,信根、精进根、念根、定根、慧根与力都要平行。信根增长为信力,能破诸邪信。精进根增长为精进力,能治身心懈怠。念根增长为念力,能除邪念。定根增长为定力,能破诸乱想。慧根增长为慧力,能破三界迷惑,生起清净智慧。

七菩提分:择法菩提分、精进菩提分、喜菩提分、轻安菩提分、念菩提分、定菩提分、舍菩提分。

第一就是择法菩提分,就是以智慧选择法。世间有很多人认定的道理,到底我们要选择什么样的道理,才真正是我们要走的路呢?所以选择道理实在是很重要。第二就是精进菩提分,精进就是勇猛。我们既然选择了,这条正确的道路,我们一定要步步前进。不要只是说,我就是选择了这条路,就站在那里。你的方向既然对了,我们就要以勇猛的心力,向前开步走去要有勇猛心。接下来第三就是喜菩提分,喜就是欢喜。我们若能经常得善欢喜,有很多人在工作,辛苦了,不过我们很欢喜。做对的事情,就觉得我这样的举动,就是在帮助人。这种内心所得到的欢喜。再来是轻安菩提分,也就是要轻安自在。人生本来就是苦不堪言,在凡夫地,哪一个人没有烦恼,尤其是有些人的苦难层层叠叠,这叫做粗重烦恼,很粗重的烦恼。时刻观念正法,心定而慧生,称为念菩提分。念如果在法上,我们的心就稳定了。心住一境,遇种种缘而不散乱,不生烦恼妄想,称为定菩提分。舍就是舍离一切虚妄的法。各位,世间无常,既然是无常,哪一样是常的呢?哪一样是永久的呢?将人间当作修行道场,舍离一切虚妄烦恼,力行正法而得清净,称为舍菩提分。

正道者,可令众生苦集永尽,达于涅磐寂静的圣贤境界,故八正道亦称八圣道。八正道: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
我们学佛不能没有正见。我们见解若是偏差了,方向有一点错误,正就会反为邪。所以我们一念差,方向一点错误,就变成邪知邪见。第二就是正思维。我们要好好用心,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,或是处在这个境界等等,我们必定对周围的境界,人事物要有很细心地思维。我们若是正确的观念思想,就能正语。开口动舌能造福人群,能去除人人心中的烦恼,能导正人心。再来就是正业。正业就是要有正当的行为。一切行为举止,皆是清净无邪,自利利他,即谓之正业。具足正业,则身业清净。再来就是正命,正命就是我们的生命。依正法活命,从事正当的职业,用正确的方法,来求取生活所需,即谓之正命。精,就是不杂。进,就是不退。修行不但要精进,还要知见正确,才不会偏差为邪。所以修行学佛,要有正精进,才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。正念若不具足,向前前进就会偏差,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很正确的观念。于事上只生善念不起恶心。于理上修一切善不执一切善,由有念归于无念即是正念。把心顾好,不受欲念所引诱,不被烦恼所染着,即是正定。

所以我们必定要把四心六度,三十七助道品,一路下来常乐我净。所以修行,我们不要去执着有,凡夫四倒:无常执常、无乐执乐、无我执我、无净执净。我们也不可以去执着无,二乘四倒:常计无常、乐计非乐、我计非我、净计不净。凡事的境界,都不执着于我们的心。这样就对了,这样我们就能得到萨婆若果。我们如果都看得很清楚,获得一切种智之后,净佛国土就能成就众生。

学佛,其实很简单。就是能守住佛陀的教法,依教奉行,入众生群中。我们要用这份大我无私的爱去付出,就是这样了。

上面一段是教我们,如何付出的方法:四心六度三十七助道品和舍身命财。再来我们待人接物要怨亲平等,不可以有人我相,不可以有人我对立。我们在这之中要起三种心。一种就是叫做平等心,不要执着,不要有怨,不要有亲,不要有怨亲。第二我们要有孝顺心,人人如果都是我们的父母,是不是都要孝顺呢?第三种叫做慈悲心,希望众生人人幸福,不忍心众生有人受苦难。平等心、孝顺心、慈悲心,三心具足就能做到,怨亲平等,无分别心。

再来是念报佛恩。把握此生,勇猛精进旱涝忍苦,启发慧命成就道业,就是上报佛恩。报恩很重要,我们如果没有报恩心,就无法体会我们的慧命从何而起,就无法真正为我们的慧命,来完成三宝的志业。我们若能依教奉行,这就算是报三宝恩,报佛恩。

最后佛陀说罪无自性,不是说犯罪的人永远都带着这个罪,而是只要你改罪一样会消。学佛,我们要知道因缘果报。其实罪性本空,但是就是因缘会合。我们要常常警惕,将恶缘和我们不定的因隔离。

终结:

众生多有心病,贪、嗔、痴三障生出八万四千尘劳烦恼,该如何洗?当以七等心自我忏悔:忏悔心、恐怖心、厌离心、发菩提心、怨亲平等心、念报佛心、观罪性空心,其中以发菩提心最重要。如何发菩提心?首先要乐佛身,见到佛的法身要心生欢喜;接着以六波罗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,度过烦恼的千尺大浪;而四无量心:慈悲喜舍:大慈无悔、大悲无怨、大喜无忧、大舍无求,是行菩萨道不能或缺的力量;三十七助道品:四念处、四正勤、四如意足、五根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正道分,则是令修行者坚定向前的方便法。有了以上种种发菩提心的方法,定能在菩萨道上精进向前。而菩萨道的终点即是净佛国土,无非是要人们求得萨婆若果,也就是一切圆融的智慧,放下常乐我净的执著,从凡夫地度过重重烦恼大浪,到达佛土彼岸。

No comments: